原始!牛B!昨晚让屏幕炸裂的华阴老腔到底是个啥?
古老的摇滚和现代摇滚碰撞啥后果
听炸了,真的听炸了……
昨晚,一曲《给你一点颜色》
谭维维和5位大爷一起嘶吼
天了噜,汗毛竖了一身
一曲唱罢,全场欢呼。300名观众有299位投了票,也是没sei了。三位老师崔健、刘欢、林忆莲全部起立鼓掌。谭维维自己也唱哭了。看着5位老艺术家要下场,刘欢赶紧让留步,三名老师和上台和大爷们交流。画面好和谐,刘欢实在忍不住跟着一名老艺术家还现场学了两招。
三位大咖的给予了超高的评价↓
崔健
“你们知道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吗?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教科书级的一个中国摇滚乐!或者是真正的中国民谣和摇滚乐结合的典范,你们是见证人!
刘欢
我觉得我们能跟他们站在一块儿,就特别接地气。这个音乐让我们真的觉得,每一个音掉在地下都能冒出烟来了!是特别好的音乐,震撼到心里了。”
林忆莲
我也有机会听其他民族的地方戏剧,可是今天是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非常非常的震撼,非常的感谢,太充满力量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75vi6ec6&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看朴实的老艺术家咋说:“额叫张喜民,来自陕西。华阴就是华山那个地方。腻别说咱这老腔,是一个最小的戏曲,就咱们全村唱这个老腔,后来慢慢城市的人才知道,在咱中国还有个老腔。这就是在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请配以陕西话理解才带劲)
请记住几位地道朴实老腔
月琴/主唱:张喜民
梆子/风铃:张拾民
板凳:张全四
板胡:刘西仓
低音二胡:员玉堤
小伙伴们也受不鸟了
@Musiclifebetter:太震撼…
@小熊猫王大海:谭维维这期的华阴老腔……太
@MH秀才:有生之年能感受到这么NB的音乐,真是荣幸之至!戏曲与摇滚的结合,农村与城市的结合,艺术与生命的结合。最纯粹的音乐,正儿八经的摇滚,结结实实的陕西味道。感谢谭维维,感谢崔健,感谢中国之星!
@换个名字找点新鲜感:白鹿原里出现过一段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电影挺失望,但是这段老腔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很震撼,原来以为是秦腔,还问过小杰同学,可是听了秦腔觉得不太对,现在才知道这叫华阴老腔。民族的好东西该让更多人知道。谭维维你是个好歌手。
@神兜兜jim:从来不喜欢谭维维,但必须说这是世界级的华阴老腔。可以抵挡城市雾霾的来自黄土地的震撼!
华阴老腔是啥咧?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汉族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看看“老腔”张喜民的故事
张家皮影戏是“华阴老腔”戏班之一,张喜民是班主,1947年生于华阴市卫峪乡双泉村,15岁随家人学老腔皮影戏,5个月后就能登台演出。因他年龄小,又为主唱,初出江湖即声名鹊起。
喜民的人缘好,又因为老腔有了名气,出租车的司机师傅听说记者去采访张喜民,兴奋地给记者介绍“华阴老腔”,还一个劲地夸赞喜民班社。
老腔发源地“双泉村”位于华阴市卫峪乡,介于潼、华两郭之中,兼绕山水佳处。
张喜民家的客厅挂满了他的戏班在各地演出的剧照,戏班与大牌明星、著名主持人、艺校学生等等的合影。门后的桌柜上摆满了各类奖杯、荣誉证书。几杯粗茶下肚,张喜民滔滔不绝地为记者讲述张家祖祖辈辈热爱的老腔。
“张氏是双泉村最早落户的大族,老腔皮影戏本是张家的‘家窝戏’,用于自娱自乐、自我消遣,并且明确规定只传本宗本族本家男性。这种封闭的流传方式后来才被打破的,老腔流传到外姓,戏班子不断发展壮大,老腔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张喜民满脸自豪。
在华阴市老腔界划分有“一班子”、“二班子”。“一班子”就是出演话剧《白鹿原》的原班人马;“二班子”是徒弟辈,经常在华县演出。老腔火了,在华县、潼关、西安等地活跃的山寨老腔也风光起来。张喜民对此并不介意,他认为山寨也是宣传,山寨也是传承。
说起传承,张喜民甚感压力。2008年,张喜民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享受国家津贴。
面对面坐着的是张喜民和学徒。
“整两句听听,歌曲也行,秦腔更好。”
“乌拉拉……”
张喜民皱皱眉:“莫事,咱再学学才知道。”
“是不是不适合学老腔啊?”
“怕啥,不能唱还能弹,不能弹还能拉,不能拉咱还能打呢!”
只要是来到张家学徒,张喜民都会教他几手。有的学一两天就耐不住性子了,有的稍微久一点,但大多都半途而废。张喜民迫切希望年轻的学徒更多一点,耐心更强一点,老腔需要捍卫者。目前,张喜民在外能拉、能打的徒弟有20余人,全能的有2人。
近年来,老腔从“小家戏”华丽转身为名流戏曲,走出了华阴,走向了世界。张喜民操着一口陕西普通话说:“我们的家戏能发展到如此境地,都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土坡、窄院、号子、吼声,还有村口聊天的妇女,一旁嬉戏的孩子,那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记者已经渐行渐远,张喜民,那个穿红色中式衣裳的老汉,还在向我们挥手。
(综合百度、法制晚报、新浪微博、网络)
赶脚被震撼了,那就点个zan↓↓